近10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9.33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投资的80%以上。最典型的是2009年,投资占GDP的66%,可以说2/3的GDP是用钢铁和混凝土铸就的,全国57.8%的钢铁流向了投资领域,另有25%用于消费,9.2%用于出口,8%用于其他。钢铁产业基本是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粗放经营为主,走的是“产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钢铁产业自身在进步产量的同时,在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则相对滞后,甚至有些企业过度追求产量,牺牲了质量,牺牲了环保,牺牲了能源,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近几年,市场环境和生产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深层次题目也就显露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产业叫“钢铁元帅”,后来叫“产业宗子”,现在叫“调控对象”,而且还是“重点调控对象”。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并思考:钢铁产业究竟怎么了?
对钢铁产业几个重要题目的剖析
1.关于产能过剩
在全国7亿多吨钢的产能中,究竟哪些产能过剩?为什么过剩?我们应作具体分析。实际上,真正过剩的产能主要是两大类。
第一类是热轧宽带钢产能严重过剩,这与政策导向有关。前几年,有关装备政策鼓励现有和新建高炉、转炉大型化,各地纷纷建起了一批大高炉、大转炉和与其相匹配的热轧宽钢带轧机(这样的匹配在当时是最为公道的)。由于近年来我国热轧宽钢带轧机超常发展,在原有19套的基础上,新建了41套,达到了60套;产能由5600万吨猛增到1.85亿吨,产能比消费量(大约9000万吨)多1倍以上。由于产品结构脱离了消费结构,固然装备“大型化了”、“板带化了”,但也“同质化了”、“过剩化了”,造成板材价格偏低,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企业效益低下,有的甚至亏损。
解决这类产能过剩题目,
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高质量、薄规格、高强度板材。据生产经验,热轧板卷均匀厚度减薄1毫米,产量降低10%以上,吨材效益进步18%,可以实现减产增效。
二是要严格限制以建设“精品基地”名义,建设同质化产能。
三是靠时间效应消化过剩产能。
第二类是膨胀性产能过剩。所谓膨胀性产能,就是近几年有些钢企为了追求产量,过度缩短冶炼时间,牺牲了质量、能耗、环保而形成的产能。据钢铁专家研究,转炉正常冶炼周期一般应该在30分钟/炉左右,假如少于30分钟,尤其是缩短了吹氧时间,固然产量进步,产能“增”大,但钢中有害杂质很难往除,很难保证钢材质量和使用寿命。据对67家大中型企业统计分析,均匀每炉钢冶炼周期是30.7分钟,生产高质量钢材企业需40分钟以上。但有近1/3的钢铁企业冶炼周期仅为每炉20多分钟,吹氧时间10分钟左右,按工艺技术要求算一算,能炼出好钢吗?初步分析,这类产量约有8000万吨,主要是低档次建筑钢材,其中有1/3以上是膨胀出来的低质、高耗、高污染产品。对于这类产能过剩,只要按法规、标准管质量、管能耗、管环保,就能实现“自动减肥”。
2.关于进口铁矿石
我国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国际三大矿业团体。从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2009年的公告可以发现:必和必拓的前五大股东分别是:汇丰占16.08%,花旗占13.23%,摩根占11.62%,澳洲国立银行占9.41%,澳大利亚保险投资公司占2.42%;力拓的前五大股东是:力拓控股占28.19%,汇丰占14.12%,摩根占10.59%,澳洲国立银行占8.79%,花旗占3.22%;淡水河谷的前三大股东是:巴西4家养老基金占49.0%,巴西发展银行占21.21%,日本三井占18.24%。
很清楚,国际三大矿业团体的背后是汇丰、摩根、花旗等国际金融团体,正是这些金融团体利用铁矿石的垄断地位和已经控制了的对中国的海运业务,在最大限度地掠夺我国钢铁产业和下游10个主要用钢行业的利润。今年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净利润折合美元约57亿美元,处于微利状态。而必和必拓净利润是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力拓净利润是58.5亿美元,增长260%,超过我国钢铁全行业。这是“互利共赢”么?这是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