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还真的有铁矿石谈判的话,现在上演的是续集,前传是铁矿石的金融化。
眼下的一切都似乎正在与传统离别。一向被视为“涨价推手”的三大矿山公司对涨价理由的解释已经厌倦了;“中国价格”的提法在沦为一句笑话之后回于沉寂;越来越多的钢厂开始寻找更加务实的挣钱之道。
中钢协党委书记刘振江的总结意味着整个行业对传统铁矿石谈判话语权的争夺之心已死。他说,“寄希看通过谈判来降低铁矿石价格的手段,大家就别再做这个梦了。”是时候与这场做了八年的噩梦说再见了。
只是,当新的转折开始出现,一朝梦醒的钢铁行业又能作何应对?
金融化前传
2008年6月,普氏能源资讯向全球市场推出了世界首款针对海运铁矿石的逐日价格评估服务。一年后,在当年极度混乱同时也是中钢协态度极度强硬的铁矿石谈判中,此项服务被必和必拓采用,成为其全球铁矿石定价指数的依据。有消息说,此前,必和必拓已经为此预备了数年。紧接着,德意志银行、巴克莱、新加坡交易所根据指数产品分别推出和参与铁矿石掉期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
如同历次铁矿石谈判时的情形再现,中国对铁矿石金融衍生品一开始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
普氏指数推出仅两个月,五矿商会便专门发出通知,要求会员企业不境内外参与铁矿石的掉期交易,由于这一交易模式存在较大风险。
2009年5月25日,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成立,预备推出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十几天后,中钢协发布一份声明称其违反相关规定,属于明显的炒卖进口铁矿石、扰乱市场行为,“带有浓厚的投机性质,必须立即停止,呼吁审批部分应立即取消对此类交易中心的认可。”
日照这个中国第一个铁矿石指数化实验,甫一开始便遭叫停。
但市场的探索并没有因此停下,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人士意识到,铁矿石市场新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在必和必拓推出指数定价体系的开始,中钢协一位高层曾对本报表示,铁矿石交易模式将很快完成“长协——季度——现货——期货”的演变,就像石油等众多大宗商品一样,这一趋势不可避免。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研究和参与指数定价、掉期交易等铁矿石金融产品。国内着名的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网”、“联合金属网”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编制的铁矿石指数。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感觉到,企业用户平时对铁矿石指数是很关心的,采购价格的参考意义很大,很多时候都已经直接使用。而无论是掉期价格还是期货价格,我的钢铁网也都已经开始预备,只不过他们在等待政策层面的信号。
联合金属网也曾酝酿铁矿石指数,但是遭到了中钢协的警告。联合金属网的铁矿石指数也因此转进线下服务。
该机构相关人士说,我们现在开始已经慢慢完善指数,慢慢在推广,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们会有专门职员跟客户联系,争取让一部分的客户在交易的时候使用他们制作的指数,同时他们还在做港口现货价格指数。
上述人士的感觉是,国家现在没有支持指数定价,也没有在反对指数定价,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是在有意无意的避免这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分道扬镳
但大多数钢企在谈论这一话题时依旧闪烁其词。
无论是刻意保持低调的鞍钢掌门人张晓刚,还是难以琢磨的宝钢董事长徐乐江,都已经承认铁矿石金融化趋势是一个不得不往研究的话题。
在张晓刚看来,“铁矿石产品金融化可能在西方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所以他们愿意推崇这种方式。但是在中国我们以为这种方式不可持续,由于中国的企业更注重长远的合作,而不愿意往注重短期的利益。”他说,金融化趋势会给市场带来特别大的影响,对于以钢铁生产作为事业的企业来说,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