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迎来危机后的行业吞并重组新时代。”往年新日铁(NipponSteel)会长三村明夫在来华的一次演讲中说到。彼时,这家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掌门人应该已经在酝酿着下一步的扩张计划。
今年2月3日,日本的新日本制铁公司和住友金属产业公司公布启动合并谈判,双方将设立“合并研究委员会”,就合并方式、持股比例、治理层构成等展开具体磋商,预期在明年10月完成合并。
假如这两家分别排名日本第一和第三位的钢铁企业合并成功,他们的粗钢生产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左右,位居世界第二。
每当钢铁行业出现大的并购事件,必谈的经典案例就是2006年米塔尔钢铁(MittalSteel)与安赛乐(Arcelor)的合并,这家钢铁巨头诞生后其2007年钢总产量达1.16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比例超过10%,是当时排名世界第二位的新日铁钢产量的三倍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几年也在不断进步行业集中度。2008年由唐钢团体与邯钢团体牵头组成的河北钢铁团体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其规模超过宝钢团体,成为中国第一大钢铁企业团体,此后通过吞并重组了十几家小型钢厂,从规模上再次超过新日铁,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团体。
面对不断超越自己的对手,新日铁不得不加快了扩张产能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不少的产能被闲置,也没能阻止新日铁扩张的步伐。此前很多年,新日铁的产能都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2010年它的产能达到4000万吨。
“钢铁企业规模大不一定代表强,但不大肯定是不强。”中信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周希增以为,钢铁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假如规模小,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弱,产业链延伸困难,终极导致抗风险能力不强。
联合抗产能过剩
在全球钢铁公司中,安赛乐米塔尔在并购中长袖擅舞,韩国浦项制铁((Posco)擅长本钱控制,而新日铁则是一家在研发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钢铁公司。
每年,新日铁都投进大量的研发经费,即使金融危机带来的钢铁业萧条还没有消散之时,新日铁依然公布计划将2009-2011财年间的研发经费增加至近1400亿日元(约合14.9亿美元),与2006-2008财年相比增加了4%。
混合动力车及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所需的钢材,特别是高级钢材,是新日铁研发的重点。新日铁方面曾表示,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钢材的品质方面进步很快,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以保持领先上风。
不追求规模,以质量求生存,曾经是新日铁的发展战略。但是与一些高科技行业不同,钢铁业一些自然的结构缺陷决定了它不太可能仅凭高端路线获得较高的利润。
谁获得定价权,谁就能获得高利润,这是企业界的一条定律。而钢铁业的上游资源由于集中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手中,本钱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家说了算,钢产品价格却由市场供需决定。再加上钢铁业的集中度一直偏低,更会失往在产业链中的控制力。
同时,钢铁企业固定本钱过高,这一点类似航空业,固然需求会出现淡旺季,但每月都必须摊销固定本钱。
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团体董事长沈文荣曾说,特钢、汽车板固然是高端产品,但是由于近三年国内供远大于求,比如宽的汽车板,全国需求量只要150万—200万吨,现在产能却搞到2000万吨都不止,价格自然卖不上往。
米塔尔这家印度的钢铁团体在与安赛乐的合并前已经进行了20多项收购,阿塞洛也是在2002年由欧洲三大钢铁制造商以换股方式合并而成,后改名为安赛乐。
安赛乐米塔尔的合并,使它在优化铁矿石、生产工厂和钢铁产品市场这三者的全球化布局方面跨进一大步;通过自身的全球份额和量级,进而控制全球钢铁产销网络开关、产能,是更高一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