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报告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猜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时间为2016年。这一速度快过人们先前的预想,此前,多数分析师以为美国让出最大经济体地位将在数十年后。根据这份报告推算结果,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16年从现在的11.2万亿美元上升至1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美国经济总量将从现在的15.2万亿美元增至18.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滑落至17.7%。
果真如此吗?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对“国际热捧”,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熟悉。
购买力评价标准不正确
“这就算是IMF的一家之言吧,听听就是了”。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陶文钊说,IMF的购买力评价标准不正确,它的“中国5年超美国”估计“恐怕太冒进了”。
陶文钊指出,计算一个国家的汇率,一共有30多种方法,购买力平价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世界上尽大多数的国家、尽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以往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例解释说,往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均市场汇率约为6.77,而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所得出的汇率却是4.066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美元。两者差距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何有些报告称中国2010年GDP为5.87万亿美元,而有些报告却称中国GDP为10万亿美元的原因。
陈凤英指出,假如按照市场汇率来计算,那么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是11.22万亿美元,美国仍然是18.8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中国的GDP超过美国要到2020年前后。
假如采用购买力平价来评估各国经济实力,那么发展中国家的GDP水平都有可能会增加。有不少专家以为,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评估GDP总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施密特就说,购买力平价法的正确性比较差,跟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美国经济复苏中国适度降速
今后中美经济如何发展,要看自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陶文钊以为,首先,美国经济还在增长,今年要是复苏情况好的话可能有3%—3.5%的增长,其GDP可以占到世界的27%左右,而中国GDP总量目前只相当于美国的1/3多一点,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遇上美国。其二,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意地要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转而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十二五”期间要把经济增速调整到年均7%左右。从主观愿看和政策导向上,不会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是要改善经济质量和调整经济结构。因此不能把过往的10%、11%想当然地作为日后的增长速度参考。其三,世界经济也存在很多复杂情况,都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这些世界经济的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考虑到这些,业内人士普遍以为,“2016年中国赶超美国”的说法并不太实际。
人均GDP和经济质量差距大
近年来,中国不断刷新世界(11.23,0.03,0.27%)GDP排名,有关中国GDP的说法层出不穷,既有中国何时超过美国的种种猜想,也有印度经济增长率何时超过中国的对比,但人们对各种说法已经越来越理智了。“环球网”近期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7.1%的投票者不相信IMF有关中国经济2016年超越美国的猜测。在回答“中国经济何时能超越美国”的题目时,55.3%的人选择了“20年或者更长”的选项。
兴业银行(29.20,-1.01,-3.34%)经济学家鲁政委(专栏)以为,中国的人口全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大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2016年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人均GDP也并不高。而且IMF是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除了一些不可贸易的产品存在差距外,同类产品,中国跟美国的质量差异也很难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