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3月27日,中国钢材期货在市场委靡中重装上市。这是钢铁业历经世界金融危机后,对“过山车”式暴涨暴跌行情的痛定思痛结果。这一天更是久违18年后的中国线材期货重出江湖时刻。
时隔两年,钢材期货在市场的争议中迅速成长,不光一转业情定价权,其价格发现机制更是宛如一柄利剑,直捅笼罩在钢铁市场上空的那片乌云。
它的出现,究竟给钢铁行业带来了哪些改观?与“准期货”之称的电子盘、现货市场又是如何同台演绎“三国争雄”大戏?本报记者透过钢材期货两年来的运行情况及市场效应,试着为你揭开这层层面纱。
上市两年景交额增幅50%
钢材期货正传奇般走在自己的路上。
截至2011年3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成交合约79278万手,成交金额达34.107万亿;两年内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交割88.9万吨,交割金额达35.7亿元。这是距钢材期货上市两周年仅差3天时的数据。
记者从中还发现,往年全年螺纹钢和线材期货成交量较前年同比增长了50%。可见,钢材期货已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也是国内成长最为快速的期货品种。”大华期货分析师陈泉峰向记者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不难想像,第二次上市钢材期货,本身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身份与经历。
自1993年苏州商品交易所首次开启中国钢材(Φ6.5mm线材)期货交易,到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北京期货交易所等大范围相继上市这一期货品种,仅仅维续了一年便被叫停。
然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终究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的。时隔15年之后,钢材期货(螺纹和线材)迎来了第二次重出江湖。“这是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上海资深螺线观察员黄年生以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逐步完善,中国仅有钢材现货交易的传统市场属于不完整的市场。重新推出钢材期货是当前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模超市场预期
看来起初备受争议的钢材期货并没有让人失看,尤其是螺纹钢期货上市以来吸引了众人眼球,作为中国大宗商品的钢材期货汇集了市场巨量资金,期货市场成交量快速攀升。其中,最高超过500万手,持仓最高超过140万手。
据观察,螺纹钢期货上市仅4个多月(截至2009年8月5日)就以229万余手的成交量超过豆粕期货,成为全国期货市场新霸主。同年10月份,总成交量更首次超越铜期货,成功坐上国内期货界成交额“头把交椅”。
来自大华期货的监测数据显示,在2009年的190个交易日内,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成交合约32533万手,日均成交171万手,成交金额达13.39万亿元;而在2010年的242个交易内,这两品种期货共成交合约45153万手,较2009年同比增长39.6%,成交金额达19.96万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50%。“其发展的迅猛远远超出市场预期。”陈泉峰透露,它的每波行情,都较能灵敏地反映出国内钢材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市场预期的微妙变化。
另据记者观察,2010年总计交割钢材66.45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了228%,交割金额达27.5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274%。
两年来期货交割的大幅增加,凸显了钢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联动性。业内专家为此分析以为,日益活跃的成交和稳健的运行机制已证实国内钢材期货走向成熟。期现互动明显,交易风险稳定可控,为广大期货投资者和钢材现货企业提供了及时价格信息和良好避险平台。
投资更趋向理性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钢材作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极强的大宗商品,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钢材本钱、钢铁指数、地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正越来越强。
陈泉峰援引相关数据先容,钢材期货价格和钢材现货价格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5,与钢材本钱的相关性系数为0.91,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1,与地产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