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武汉钢铁(团体)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坚持从质量效益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化,逐步实现了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钢铁企业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加强技术改造 实现跨越发展
刚刚过往的五年,是国际国内钢铁及原材料市场形势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我国钢铁企业面临困难最多的五年。
但这五年却是武钢“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的五年,规模扩张最快的五年,科技创新成果最多的五年”,也是武钢“对国家贡献最大、职工受益最多的五年”。
武钢总经理邓崎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依靠科技进步,武钢人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在这五年景功实现了新的跨越。”
武钢先后自筹资金400多亿元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建和改扩建了二硅钢、二冷轧等一大批项目,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和自动化,技术装备水平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的武钢,其高炉进炉焦比、喷煤比、利用系数、工序能耗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实力的增强,不仅带来了武钢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跨越,也带来了武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全面进步。
在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国际市场材料价格连年暴涨、钢铁市场几起几落的“十一五”期间,武钢实现营业收进5876亿元、利润274亿元,上交税费431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251%、42%和112%。
2010年末与五年前相比,武钢总资产增长249%,净资产增长134%,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施海外战略 打破原料封闭
原材料自给率仅20%的武钢,80%左右的铁矿石长期依靠进口。而地处内陆腹地的劣势,使武钢成为全球铁矿石运输本钱最多的钢铁企业,每年武钢比沿海钢铁企业多耗费的铁矿石运输本钱高达4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和铁矿石进口量的激增,带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上涨,加上国际国内钢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武钢陷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邓崎琳说:“2005年我接任武钢总经理时,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了资源的危机。”他说,武钢要发展,必须借力海外资源。
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主持下,正在大力推行剥离辅业、减员增效的武钢先后成立矿石开发部、资源开发部、国际资源开发投资公司等一批新部分,抽调了一批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技术骨干,专门从事资源项目的开发。
近五年来,武钢先后在9个铁矿石资源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子公司或办事处,形成了覆盖全球五大洲的海外投融资平台。
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武钢捉住这一商机,通过精心建立起来的海外投融资平台四面出击,全面实施海外资源战略,取得成功。
截至今年2月,武钢已投资开发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8个铁矿石资源项目,通过采取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武钢成功锁定海外权益矿产资源400亿吨,成为全球占有铁矿石资源最多的钢铁制造商,为中国铁矿石采购摆脱国际矿石巨头制约开创了一条新路。
2010年,武钢在拿到首个海外铁矿石“中国价格”的基础上,已先后成功从加拿大、巴西等国运回自身占有的权益铁矿石220万吨,初步形成了海外资源投资、开发、生产、运输的产业链。
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矿石精选技术,真正成为武钢决胜海外的“本钱”。邓崎琳先容说,“未来五年,武钢每年将从自身的海外基地获得铁矿石6000万吨,全面实现铁矿石自给。”
开创“武钢模式” 谋求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