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初,河北钢铁团体石家庄钢铁公司(下称“石钢公司”)厂区烟雾缭绕。袅袅白烟之下,这个曾对外宣称要迁址的企业正按部就班地生产。
2010年3月,中信泰富由于当地政府“2010年底前搬迁、否则停产”的一纸命令,而退出石钢公司。
石钢公司副总经理严国安告诉记者,“搬迁题目会有计划、逐步实施,可能需要20年。”
“(石钢公司)不搬迁了。”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河北钢铁团体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宋继军则明确表示。
石钢不搬了?
石钢公司成立于1957年,现已发展成为年产200万吨铁、260万吨钢、260万吨材的特钢企业。
2005年,中信泰富代替香港嘉鑫控股参与石钢公司重组,成为河北省国资委的重点引资对象。
彼时,正值河北省政府主导的国资改制高潮:一年内实现省内国有资产的改制计划——国有资产比例从71%降至40%以下,涉及近4000亿元国有资产。
据知情者回忆,时任石钢公司董事长的阎胜科多次往返香港、内地谈判,河北方面由一位副省长专门挂帅,负责推动中信泰富注资石钢公司。
2006年6月,新石钢公司挂牌。中信泰富持有石钢公司6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对于中信泰富意义非凡——中信泰富决策层早已做出“强化特钢”的战略,石钢公司将助其完成中国内地由南至北三点布局的市场格式:另外两个支点是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
然而,中信泰富进主石钢公司后,很快又出现变数。
2010年3月22日,中信泰富公告与河北省国资公司签订有关框架协议,将所持有的石钢公司股权全数转让给河北省国资公司。
随后,按照河北省政府的规划,河北钢铁团体很快完成对石钢公司的接管。
而在此前的2010年1月,中信泰富特钢部分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还说,“没有撤资计划,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强化特钢战略”。
其中变故,是河北省政府“2010年底前搬迁、否则停产”的通知。
知情者先容,2008年1月,时任中信泰富主席的荣智健到石钢公司考察投资事宜,此间拜会了河北省主要领导,会晤中荣智健获悉河北省政府对石钢公司的限迁令:“2010年12月31日前,整企搬迁,不搬走就停产,果断关掉”。
彼时,河北省政府正在主导“三年大变样”计划。污染企业撤离市区,也是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石钢公司内部人士说:中信泰富收购石钢公司期间,并未谈及任何搬迁;这一变故令荣智健感到不爽。
所谓搬迁,本钱无异于重建。
不久后,石钢公司不断受到河北省政府、省环保部分的突击检查,历次检查中相关职员称石钢公司的出铁方式为“三流、四流水平”,称石钢公司的改造工作为“麻袋上绣花”。
鉴于搬迁期限已近,中信泰富停止了对石钢公司原有的投资计划,转而设计搬迁方案。
据时任石钢公司总经理的张银华先容,当时石钢曾提出四套方案并上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决策层认可搬迁黄骅港的长期方案,并上报河北省政府审批。
前述知情者表示,中信泰富自以为搬迁黄骅港的方案,符合河北方面的整体规划,便事先考察了黄骅港钢铁基地,并计划购买6000亩填海造田地建设特钢基地。
河北方面对于中信泰富的申请方案迟迟未予回复。
张银华一度为此焦虑不已,但“无力决策,无权干涉,只能焦虑等待”。
河北方面是否想利用搬迁题目,收回石钢控股权?这逐渐成为张银华及中信泰富高层的疑问。
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张银华说:“首钢已经在曹妃甸钢铁基地布局,河北方面目前只有黄骅港还可以获得主动权。显而易见,他们不会放过这次搬迁机会收复石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