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大力发展物流的要旨并非延伸产业链,而是不可错过这轮新圈地运动
中国钢铁业的转型压力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从那时开始,钢铁企业走进了微利甚至亏损的时代。
“生产不如食利”,中国钢铁产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曾如此形容钢铁业的低利润率,钢铁企业在守住主业的同时,势必谋求转型。
“在钢铁企业‘十二五’规划中,第一个目标是做大,第二个是做精,第三个是做长。”中国冶金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指出,“做长”即向钢铁产业链上下延伸,其中向下的主旨即发展物流,参与产品加工配送等服务。
钢铁企业正纷纷涌进物流板块。自2009年以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等政策相继出台,极大地刺激了钢铁企业兴办物流园的热情,目前在建和待建的钢铁物流园已超过百家。今年上半年,河北钢铁团体在黄骅港的物流园将要动工,投资至少50亿元;而沙钢更要大手笔投进300亿元,在张家港建立玖隆钢铁物流园。
钢铁企业发展物流业的目标颇为壮观。它们并不囿于建立钢材深加工配送中心,而是要做“大物流”——集钢材仓储、加工配送、钢材交易、钢材集散、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网络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钢铁物流园区。
物流业本身利润微薄。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大力发展物流的要旨并非延伸产业链,而是不可错过这轮借土地增值而大赚一笔的新圈地运动。
布局“大物流”
河北钢铁团体从往年开始布局“大物流”。“我们收购石家庄钢铁后,即开始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计划建设三个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临港钢铁基地。”河北钢铁团体一位负责物流业务的高管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黄骅港即是其中一个临港基地。河北钢铁团体在黄骅港拥有上万亩地,这块地本来是政府低本钱给予石家庄钢铁搬迁之用的,但河北钢铁团体计划先初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物流园区,然后再搬迁石钢。
“建设物流园区,树立大物流是团体‘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尽管目前整体方案还未完成,但已确定要先上电子商务等三个项目,整个物流园区的投进应该不少于50亿元。”上述人士透露,由于物流园建设资金规模较大,周期较长,黄骅港物流园还考虑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建设。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黄骅港物流园确定要上的三个项目:一是面向其他企业的大型综合储运中心,提供钢材加工、配送业务;二是建立团体网上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提供金融服务。
与河北钢铁相比,中国第一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对物流园的规划更为庞大。2011年初,沙钢即公布将投资300亿元开建玖隆钢铁物流项目。
根据规划,玖隆钢铁物流园面积约8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150亿元,主要建设商务交易中心、200万吨仓储中心、300万吨/年剪切加工预处理中心、3000万吨/年水陆联运配送中心以及电子商务、产品会展、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项目;二期工程将增加铁矿石、煤炭、焦炭、废钢等大宗原料的仓储中转,并辅以宾馆餐饮及休闲娱乐配套项目。其中,总投资为33亿元的200万吨仓储中心已于今年开工建设。
“围绕主业、发展现代物流一直是我们的目标,只是之前的时机未成熟。沙钢只有做到钢铁企业前五名才会发展其他产业。”沙钢团体一位执行董事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在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滑的这几年,盈利水平排名前列的沙钢,其利润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物流本钱中省下来的。
按照沙钢的规划,玖隆钢铁物流园将引进2000家钢铁商贸企业进驻,“预计年营业额可达2000亿至2500亿元。”上述董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