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原材料供给国,中国与澳大利亚在钢铁产业链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不断上涨,这种产业链的合作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4月26日举行的中国-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合作论坛上,宝钢团体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在题为《着眼未来,推进中澳在钢铁产业链领域的可持续合作》的主题发言中,用富有建设性的“宝钢声音”,对中澳双方在钢铁产业链上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和展看。
中国钢铁业与澳大利亚矿业相互依存
背景描述:近10年,中国钢铁产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10年间钢产量增长了4.8倍。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铁矿石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8.6倍。其中,42%的进口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
徐乐江:“中国钢铁业与澳大利亚铁矿业唇齿相依,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应面向未来,共同探讨两国钢铁产业链的可持续合作题目。”
固然相隔8000多公里,但在西澳矿区,就连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是来自中国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自然上风,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的42%来自澳大利亚,而这一比例在宝钢更是达到了近60%。
“中国需求”使得澳大利亚得以分享中国快速增长所创造的财富。在世界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大幅下挫的2009年,澳大利亚是我国前10大贸易伙伴中唯一双边贸易保持增长的国家。
“中国钢铁业拉动了澳大利亚矿业的发展,澳大利亚矿业支撑了中国钢铁业的高速增长。可以这么说,中国钢铁产业已经与澳大利亚铁矿业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关系。”徐乐江这样评价。
然而,伴随铁矿石需求迅猛增长的是中澳双方在谈判桌上博弈的升级,10多年前不为人所关注的铁矿石摇身一变成了“疯狂的石头”。“无论是前些年年度协议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还是后来年度协议定价机制的终结,我以为,存在的就是公道的。”在徐乐江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两个产业在高速发展阶段出现供需关系的失衡,我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谁也没有预见到过往10年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会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探讨一下两国钢铁产业链的可持续合作题目,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两个相关产业发展的题目,也是全球钢铁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题目,甚至对两国的宏观经济都有深刻影响。”
全球钢铁产业链的巨大风险即将开释
背景描述:10年来,全球钢铁产品综合价格上涨2.3倍,同期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至少上涨7倍。与三大矿两位数的利润率相比,2010年中国钢铁业均匀利润率不到3%,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总额低于三大矿中的任何一家。
徐乐江:“这场由中国钢铁业和全球矿业巨头参与主演的‘大戏’将逐步进进尾声,全球钢铁产业链的巨大风险即将开释。”
据测算,上世纪一吨铁矿石的离岸低约为20美元,而现在的到岸价已近200美元。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式明显倾向于矿石供给方,其强势地位导致的“疯狂价格”已经难以用传统经济学供求理论来解释。
徐乐江指出:“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业链利润向供方转移是一种客观现象,但这种转移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很显然,这种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式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
徐乐江以为,全球钢铁产业链目前面临的另一大风险是,钢铁企业对上游产业一哄而上投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在矿业投资高回报的吸引下,在确保资源供给安全的旗号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钢铁企业和非钢铁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上游产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