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举国上下为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模式而欢欣鼓舞。2005年我国GDP增长10.4%,当年CPI增幅只有1.9%;2006年GDP增速达11.6%,当年CPI增幅更是仅为1.5%。通常,经济增长、物价、就业以及进出口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表明我国经济正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2007年:CPI与GDP共舞
然而,2007年,GDP与CPI间的和谐开始被打破。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一路高歌,CPI也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攻营拔寨。自2007年上半年CPI增幅多次触及3%的"警戒线"后,便在当年11月份达到了年内的最高点6.9%。而进进2008年以来,承接了2007年CPI的翘尾因素,2月份CPI增幅更是创下12年来的新高8.7%。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1988年和1994年两轮CPI上涨:1988年GDP增长11.2%,CPI增长18.5%;1994年GDP增长13.1%,CPI增长24.1%。不少人可能对当年的"抢购潮"记忆犹新,记得1993年"春晚"姜昆的相声《着急》,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就是"酱油,买了一洗澡盆儿。味精,八抽屉!"艺术化地表现了当时的抢购潮。
不过,与1988年、1994年物价全面上涨、物资紧缺的情况不同,此轮CPI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并且是建立在物资供给相对充裕的基础上。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3月18日做客"广州人才大学堂"时曾表示,现在的价格上涨并不是全面上涨,相比之下,1994年即是典型的全面上涨,当年CPI同比上涨24.1%。目前CPI包括的八大类的消费和服务商品中,是五类上涨,三类下降,衣着还有交通通讯用度、教育用度都在下降。
数据显示,2007年CPI上涨4.8%,其中有4.0%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今年2月份CPI上涨8.7%,食品价格上涨达到23.3%,还是带动CPI上涨的主因,其中猪肉上涨了63%,蔬菜上涨了46%,而非食品价格今年2月份仅上涨了1.6%;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食品价格仍在高位震荡,暂时还没有再度走高的迹象。
"全球米贵"加大我国粮价上行预期
然而,正当我国CPI增幅稍稍回落之际(3月份CPI环比下降0.7%),近两周来却出现了"全球米贵"的现象,再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
全球食品价格自2002年以来持续攀升,到今年初已累计上涨65%。目前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往年初169天的水平。据世行统计,国际小麦和大米价格往年增长超过一倍,仅过往两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
近日,商务部政研室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将迎来高粮价时代,未来10年内世界谷物价格将至少上涨10%-20%,整体价格仍有较大上涨空间。而我国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进口依存度高达68%的大豆及相关产品。
尽管国际粮价已达20年新高,但国内粮价却仍保持相对稳定。 农业部的数据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达1.5亿-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均匀水平多一倍。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将努力增加生产,控制粮食出口,限制玉米深加工作为进一步稳定粮价的重要措施。
今年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河北考察时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这无异于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此轮米价风暴对内地影响并不会很大。
严防结构性上涨演变玉成面通胀
不过当前CPI上涨的另一隐忧是,为控制物价,国内采取一些措施冻结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短期内可以控制物价,但长期看,这些行业的上涨压力还是很大,一旦放开水电油运的价格,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