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当货车司机和别人扯闲话时,货车会大声喊叫“该上路了”……这是国际电信同盟曾经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一些生活图景。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以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摆脱传统产业低水平运行的桎梏,开辟未来发展新空间。
长三角高调进军新兴产业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暗战”新兴产业,力求在全球经济重构中占得先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长三角地区更是如此。
此次正式公布的长三角规划,明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并就此进行了“建成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在南通、盐城、船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杭州湾地区,大力发展风能发电”等具体布局。
实在,在引领我国经济率先转型的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早已“先行”于规划喷薄而出。
上海市政府近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首批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上海市已明确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实践,着力培育9大领域,重点关注节能环保、生物育种等产业。
在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大动作,举全省之力予以谋划。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夸大,要尽快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同时该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发起的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也在酝酿之中。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江苏省率先出台了新兴产业数据统计制度,并提出要在人才引领、错位发展、资本推动等方面积聚新兴产业发展上风。
在苏州市,仅苏州产业园区内就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80多家,形成了遍布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率先成为生物医药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人才的集聚区。
无锡市则提出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交通、信息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建成中国首个“感知城市”。
民资大省浙江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起冲击。据悉,浙江省不仅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投进新兴产业,还将加大财政投进力度,瞄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
新兴产业领衔长三角“经济转身”
长三角规划明晰新兴产业布局,除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背景外,同样具有其内生动力。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曾表示,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则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随着长三角逐渐迈进产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这一经济模式的困境日益凸显。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本钱不断上升,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真个劳动密集型、资源集中型产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在内外因的双重夹击下,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产业结构不调整,长三角产业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倾向。”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以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发展新兴产业成为长三角规划的着力点之一。
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