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0年数据为例,当年我国共计生产焦炭3.88亿吨,同比增长9.1%;其中山西省焦炭产量为8476.3万吨,同比增长11.1%,产量约占全国比重的21.87%,但是,该省焦炭产能开释率为52%左右。这也意味,高达48%的山西焦炭产能处于资源闲置状态。
“出身煤炭企业的任润厚副省长最近专门召开山西省焦化行业联合重组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和企业的意见,我们计划借力焦炭期货的推出,切实融进焦炭期货,进而借助重塑行业定价权在山西的契机,力争到2011年底,通过吞并重组等手段,使得省内独立焦化企业保存150户左右,进一步进步产业集中度。”山西省经信委能源处一位官员表示,焦炭期货成功上市,正在为山西省重整焦化产业话语权带来新的希看。
焦炭王国之虞
据统计,山西焦化产业布局分散,该省227户焦化企业,分布在60余个县区内;产业集中度低,户均产能不到70万吨;产业技术水平低,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下的焦炉占总产能的75.28%;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焦炉煤气多数用来制造化肥和发电等低级加工上,化产精深加工尚未形成规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在焦炭期货尚未形成动议之前,山西省政府对焦化产业企业就萌生了大力整合重组的思路。
但是,焦化产业作为山西省最主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长期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沉淀其间,省政府整合令下,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强制约束、企图收缩战线的功效并不明显。
3月初,山西省副省长任润厚在主持研究山西省焦化行业联合重组会议时,就坦陈,长期以来,焦化产业企业不仅仅形成了粗放式发展积累的产业布局分散、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题目突出,而且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进焦化行业联合重组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时候,如何通过其他手段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步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对山西省而言,已经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实质上,近年来,山西省在焦化产业产能整合方面,一直由于找不到强有力的抓手,而屡屡陷进被动局面。
来自该省经信委的信息显示,2011年初,该委明确提出,要让焦化企业通过产能置换、吞并重组等方式,上马一批引领焦化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焦化项目,逐年建设500万吨、1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希看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市场等措施来逐步吞并剩余的焦化产业企业,实现产业集聚,进步行业集中度。同时,通过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等上下游相关企业与焦化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提升焦企抗风险能力。
山西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容和平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依靠原煤生产的单一、特殊的产业结构,固然为山西赢得了过往60年的辉煌,也埋下了今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捉襟见肘的祸根。”容和平说,无论原煤,还是焦炭,山西省在实施产能引导和约束过程中,除了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仍然缺乏市场化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政府希看只保存150家,那么剩余的七八十家怎么办?”山西省一家在2010年曾公然拒尽工信部要求强制封闭落后焦化产能的企业人士就表示,政府一方面在要求强制性封闭,另一方面,又在不断鼓励上马年产500万吨甚至1000万吨的大企业,试问,山西省焦化产能闲置率目前已经高达48%,一味的行政手段,对整合区域焦化资源、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有效吗?
当地企业界人士以为,山西省在焦化产业产能整合方面,最大的短板在于缺少市场化的整合手段,而一味的官方引导,已经使得该省焦化产业在2009年国家全面收紧焦炭产品出口管制政策之后,陷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借力期货之道
就在山西省内对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区域内焦炭企业优越劣汰的焦虑时刻,焦炭期货于2011年3月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复同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