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单尚华正着手整理钢铁界中两会代表的提案。这是他卸任中国钢铁产业协会秘书长的第三天。
已经65岁的单尚华见证了中国铁矿石谈判此前的全部历程。尤其,从2008年他担任中钢协秘书长,负责铁矿石谈判的这三年,是中国铁矿石谈判发生变化最大、局面最混乱的三年,也是世界和中国都共同经历一场经济危机,并逐渐恢复新格式的三年。
当我们终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聊聊时,我问他,觉得遗憾吗?他先是淡淡一笑说,没什么遗憾。沉默很久,他低下头说,“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这几年没能把中国钢铁行业协调得更有秩序,铁矿石谈判变得很混乱;说是吞并重组,几年下来反而也变乱了;说是淘汰落后产能,却越高越多。”
事实上,正是他那很久的沉默将我们一起带回过往。
参与谈判
2007年1月的一天,单尚华静静地从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院的侧偏楼,搬到了看起来更具有政府气派的正楼三层的一间办公室。原来的地方是冶金规划院,后者是中国钢铁产业协会,两者相距虽不过几米远,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轨迹就此改变。他的身份从冶金规划院院长变为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开始正式参与到混乱的钢铁大局中来。
四年后,当单尚华比较冶金规划院和中钢协的工作时说,一个是小事,一个是大事。一个是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工作,一个则要复杂很多。
此时,这位老人已经65岁,脸上布满皱纹,走路时习惯性的微微低头。自1970年开始,已经在中国钢铁领域里工作了整整40年,先后担任冶金部矿山司工程师、计划司副司长、冶金规划院院长等职,对铁矿山和原材料领域颇为熟悉。
2008年年初,单尚华被10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选为中钢协秘书长职务,同时成为中国铁矿石谈判对策研究和协调小组组长。他说,自己的任命,完全与政府行业主管部分无关,是行业的决定。这时的单尚华,对摆在他眼前的钢铁行业和铁矿石谈判感到踌躇满志。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却是中国铁矿石谈判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因遭遇经济危机,铁矿石谈判局面陷进困境,双方久拖不久。2009年6月,单尚华在中钢协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态度激烈地宣称,中国已经做好谈判破裂的预备。一个月后,也就是2009年7月5日,中国的公安部分带走了45岁的胡士泰。几天后,首钢谭以新、莱钢王洪九、宝钢丁守虎相继被调查。中国钢铁行业一时风声鹤唳。
由于“胡士泰案”的出现,中国和三大矿山公司之间的铁矿石谈判脱离了单纯的贸易范畴。中国国内对以三大矿山公司为代表的海外巨头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情绪。而在国外,中国的企业一开始遭遇类似的民众情绪。
胡士泰案发生后不久,德龙钢铁公司董事长丁立国从澳大利亚回国。他形容当时澳洲的情形时说,现在假如一个澳大利亚人要来中国,那么他会被他的朋友忠告,“最好不要带东西,尤其是笔记本,否则你会被当做间谍抓起来”。“胡士泰案”对中澳铁矿石关系的影响可见一斑。
“胡士泰案”以及整个09年的铁矿石谈判,让诸多题目得以暴露,这里面不仅仅有“贸易间谍”,也不仅有矿石巨头在中国掠夺利润所采取的种种伎俩,同时还有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的题目。比如:国内铁矿石市场的倒卖、两种价格、铁矿石进口体制,以及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模式。
2011年2月,单尚华回忆起铁矿石谈判的混乱局面时说,铁矿石的题目很复杂,国外来看,三大矿山公司垄断的世界铁矿石交易量将近70%,价格完全是他们说了算。国内也有我们自己的题目,我们有这么大的钢铁产量,两年增加1亿吨,现在已经超过6亿吨,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事这个样的增长速度吧?这么大的产量和消费量,这么多的钢厂,就需要大量的铁矿石。钢厂没有矿石是不能运转的,这就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