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钢团体与河北钢铁团体的6年姻缘,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2月24日,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河钢将退出与首钢合作建设的曹妃甸精品钢基地。”
“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实在我们内部对此并不意外,”河北钢铁团体内部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双方在战略目标和利益分配上出现不一致时,分手也就很自然。”
6年前,国家发改委批准首钢搬迁至河北省唐山曹妃甸,并与河北省唐钢(河北钢铁团体前身)共同组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首钢京唐公司”),共同开发曹妃甸精品钢材基地。其中,首钢占股51%,唐钢占股49%。
时过境迁。6年间,唐钢经历省内联合重组并进河北钢铁团体,首钢搬迁将业务重心倾注于曹妃甸,双方的心态和外部的市场都已发生巨大变化。
对受困于行业低谷的河北钢铁来说,放弃曹妃甸这一“家门口”基地的原因,既有“不控股能图什么”的无奈,又有避免巨额亏损的现实压力。
从2002年至今,河北钢铁业的重组始终贯串着强烈的政府意志——无论是河北钢铁团体的组建,还是在招商引资大旗下首钢与唐钢的短暂联姻。
大钢企之间“强强联手”的实验,又一次以分手而告终。首钢京唐公司的未来命运仍未可知,只留下一个失败的剪影,投射在中国钢铁业重组联合的道路上。
市场之力:七年之痒
“近500亿的投进,折旧支出太高,尽管只需出资49%,但对河北钢铁来说包袱的确是太重了。”
钢铁企业间的“牵手”,也逃不过七年之痒。
河钢提出分手,“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曹妃甸项目目前亏损特别大,往年亏损额可能在10亿至20亿之间。”2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治金学院教授、钢铁行业专家许中波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河北钢铁近期退出曹妃甸钢铁基地“可能性非常大”。
市场的巨大变化,也是合作失败的重要诱因。
2005年2月,出于环保搬迁的需要,国家发改委批准首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产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当年10月,“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市注册成立并揭牌,首钢占股51%、唐钢占股49%,共同投资曹妃甸钢铁生产基地。
2007年3月,首钢京唐公司正式开工,预计总投资486亿,一期工程800万吨。
但时至2008年6月,河北省内钢铁业格式出现巨变:唐钢团体和邯钢团体联合组建而成的河北钢铁团体正式挂牌,而曹妃甸项目,也顺势成为了首钢和河钢这两位“大佬”之间的喜事。
曹妃甸项目原本定位于高端薄板产品,计划50%的产品出口国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市场萎缩,而国内竞争又非常激烈,曹妃甸项目起步时就异常艰难。
上述河北钢铁团体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回忆道:“刚投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需要突破。最关键是,近500亿的投进,折旧支出太高,尽管只需出资49%,但对河北钢铁来说包袱的确是太重了。”
2010年,河钢团体营业收进达到2200亿元,但利润仅40亿元。尽管产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河钢区区40亿元的利润,尚不及宝钢股份128亿利润中的1/3,河北钢铁“由大到强”的压力显而易见。
行政之变:从“邯宝”到“首唐”
河北省钢铁业“防御性”、“排他性”的内部重组,也一度为该省的投资环境蒙上阴影。
6年后,跟随市场脚步变化的,还有地方政府的思路。